邮 箱:695853570@qq.com
电 话:0510-87806880
传 真:宜兴市和桥工业园区
2019年的前8个月中,日系车仍然在中国市场中保持着稳定增长,甚至成为所有派系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车系[1]。
如果你打算买车,并且打算买日系车,身边一定会有几位“颇有经验”的长辈和“貌似懂行”的朋友,展开苦口婆心的劝阻。
这个莫名其妙的“锅”,日系车确实背得太久了。大多数人对日系车的误解和偏见,是时候解开了。
在买车方面,很多人也是“外貌党”。车不但要看起来大气、上档次,还要让人觉得质量好。
比如德系车工艺精湛,车身看起来充满科技感,还很结实;美系车外观大气,给人感觉硬朗、耐用;韩系车颜值高,非常符合年轻人口味。
实际上,目前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追求“轻量化”,通过改进材料、工艺、设计等“瘦身”,从而改善汽车性能[2]。
所以在同级别车辆的比拼中,日系车的重量并不全是最轻的,反而有很大的可能是最重的。
也有人采用“挑西瓜”的方式检验汽车外壳,发现普通日系车车身的声音显得十分清脆,就觉得人家“偷工减料”。
但如果稍微关注一下汽车安全测评,你会发现在欧盟汽车安全评鉴协会(Euro NCAP)的安全评级中,三菱曾连续两年获得高级安全奖[3]。
2019年公布的最新安全评级中,本田、丰田、马自达等我们熟悉的日系品牌,其上榜车型均获得了五星安全的评价[4]。
在很多交通事故中,有一些日系车辆发生碰撞后,如果是轻微的,保险杠会凹进去。甚至有自行车把日系车车头撞凹进去的图片。
碰撞稍微严重一些,会看到车内产生很多泡沫,很多人会认为“日系车就是薄钢板和和泡沫拼接的”。
由此,很多人觉得日系车之所以这么脆弱,主要是因为钢板太薄、设计粗糙,所以根本经不起撞。
更重要的是,一辆车经不禁撞,安不安全,并不是钢板厚度决定的,也不是整车重量决定的。
一些日系车在交通事故中撞的很惨,并不等于不安全。就像打架,那些满脸是血、样子很惨的人,未必受的是重伤。
日系车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想的那么脆弱,业余的民间鉴定手法肯定不能说明问题。
“最佳安全选择”和“最佳安全选择+”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荣誉,但主要测试项目大致相同。
不同之处在于,后者对标准配置的大灯要求更高,需要超越“合格”,得到“良好”或者“优秀”的评分。
此次入选榜单的车型中,代表顶配水平的“最佳安全选择+”有23款,其中日系15款,处于绝对领头羊;韩系和德系各3款,而美系只有1款。
“最佳安全选择”入围车型更多,在41款车型中,日系车独占40%以上,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美系、德系车,加起来还不到日系车的一半[5]。
IIHS本身的测试项目也是很严格的,它除了要分别在正面、侧面、车顶、车尾等位置做碰撞外,还要对主动刹车和灯光照明等进行测试。
在这项测试中,汽车需要以64千米/小时的速度,用驾驶员一侧车头,去撞击一个类似于墙的刚性屏障。撞击的面积,也就是重叠部分,约为车宽的四分之一[7]。
在其他机构的测试中,车头撞击面通常为整个车头,或车宽的30%到40%,而IIHS则将面积降低到25%。
在现实交通事故中,尤其是类似于车撞树、车撞车等正面碰撞事故中,不论国内还是国外,“小重叠碰撞”都占到了20%到30%及以上的比例。
由于碰撞接触面积只有车身宽度的四分之一,因此冲击力会增大很多。如果一辆车安全性不够高,一定熬不过这项测试。
测试中表现优异的日系车,如如今年进入“最佳安全选择+”的日系车“2018丰田凯美瑞(中型)”,在该测试中表现几乎完美。
测试图显示,不论是驾驶侧还是乘客侧,经历了剧烈碰撞后,车头虽然“面目全非”,但在安全气囊的保护下,位于乘坐者仍然拥有相对宽裕的生存空间,受伤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[10]。
而整个测试中最大的赢家莫过于日系车马自达,它在北美销售的全系车型,都获得了“顶级安全车”的认证[11]。
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,一些看起来轻、开起来“飘”的日系车,在遭遇碰撞时反而更安全。
不论什么车系,从本质上来看,防撞设计与其说是保护汽车,不如说是在保护人的安全。
比如我们常说的保险杠,其实就是包在类似塑料外壳下的防撞梁,是汽车碰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屏障。
比起将保险杠加宽加重等思路,日系汽车品牌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车内驾乘者,甚至车外普通行人的安全上。
汽车从被撞到停下,经历了动能分散、消耗的过程。除去司机的紧急刹车、地面摩擦力吸收的一部分动能,车体变形是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方式。
如果能量得以通过车身完全分解并传导出去,就会尽可能少地传导给车内车外人员,以减轻人身伤害。
但如果汽车本身不足以消耗这些动能,那么人体就会被迫吸收,因此导致人员伤亡。
想将把车内驾乘者和车外行人的伤害降到最低,汽车保险杠上的吸能块功不可没。
吸能块作为保险杠的“助手”,利用其自身变形产生的回弹力,来消解或缓解汽车撞击所产生的能量。
一些日系车生冲撞之后为何会露出泡沫,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“造假”,而是由于采用了泡沫式的吸能块。
泡沫材料的优点是,质量相对金属轻。比起发生碰撞时“硬碰硬”,泡沫可以通过自身弹性或结构变形,在保护车内驾乘人员之余,减轻对行人,尤其是腿部的撞击力[12]。
吸能块还只是汽车前端保险系统的一部分。除此之外,汽车的“骨架”用什么材料搭建、以什么结构搭建,也是一件“生死攸关”的事情。
比如丰田的GOA车身技术(Global Outstanding Assessment,全球顶级评价),就为了确保车辆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中,尤其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中,车内人员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[13]。
在这项技术中,为了在碰撞中保护车内人员,整车通常会采用不一样强度的金属材料。被撞变形时,车辆前部和后部通过压皱来吸收撞击能量,从而为乘客提供缓冲时间,并减轻冲击力[14]。
遭遇侧面撞击时,高强度的车身,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支柱和地板横梁,都可成为保护乘客的有力屏障[15]。
本田独有的碰撞安全技术G-CON(G-Force Control Technology,安全防护车体)也采用了类似的车身结构,目的也是控制自身冲击力,在自我保护的同时,降低对其他车辆的伤害。
后来,基于这项技术,本田又开发出一种“兼容性车身结构”。当车辆与比自己“体格”更大的汽车相撞时,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吸收能量[16]。
得益于日本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丰富研究和经验,在一些日系车上,安全气囊不仅能从正面弹出,而是全方位的。
通过传感器检验测试到横向碰撞后,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侧安全气囊会立即部署,可以有明显效果地保护乘员的胸部和盆骨等部位。
为了减少碰撞对行人的伤害,发动机罩、挡泥板、雨刮器和前保险杠的设计中也要求预留足够的间隙和具有可折叠性,甚至能从车辆上弹出[17]。
[2]范子杰,桂良进,苏瑞意.(2014).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.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,5(1):1-16.
[8]季奕,马伟杰.(2019).三种典型正面小重叠碰撞试验对比分析.汽车文摘,(10):14-20.